为进一步落实好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的实施,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等有关文件精神及相关指标要求,结合省情,我们制定了包括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和智慧学习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29项测评指标,用于指导各地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1.研制思路:
l 能力导向:以教师在真实教育教学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为考核依据,重在提升和发展教师实践能力。
l 面向实践:以采集和提交教学实践证据的方式,推动教师基于课堂教学开展自主学习、实践应用和自我反思。
l 精准测评: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分解为若干具体、明确且相对独立的微能力,促进教师准确理解、精准提升和快速发展。
l 关注差异:能力指标区分了不同学校环境和教学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实情和个人需求自主选择参与,体现学校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差异。
2.所属环境是指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教学环境类别,分别为:
l 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重点支持教师实施集体教学。
l 混合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开展集体学习。(主要特征:师生要人手一台终端教学设备,如:平板、答题器等)
l 智慧学习环境:有智能教育设备支持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学习。
3.指标说明是对该项微能力的界定,及其在教育教学实践行为表现的描述。
4.技术参考中列举了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该微能力所依据的相关信息技术能力范围。
5.考核要点重在说明教师参与该项微能力考核时需要完成的应用探索任务、要求以及需要提交的证据形式。
l 依据微能力差异,教师需根据考评要求提交相关测评证据,证据形式可能是教学设计、实施计划、课堂实录片段、教学资源、案例描述、教学反思、学生体会等。
l 测评证据的评价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规范中详细列出了优秀和合格的评价标准,作品满足所有的评价指标才可获得相应等级;若提交的证据材料不符合任务要求,或不满足合格的评价标准,则评价等级为不合格。
l 微能力的测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所有任务证据的等级均为优秀,则该项微能力的测评等级结果才为优秀;若任务证据中有任何一项不满足合格及以上要求,则最终测评结果为不合格。
表1 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框架
维度 | 信息技术应用环境 | ||
多媒体教学环境 | 混合学习环境 | 智慧学习环境 | |
学情 分析 | 1-1 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学情问卷,组织学生作答,有效分析学生已有基础、学习需求和学习难点。 | 2-1 运用技术手段开展学习前测,有效梳理学生知识基础,指导教学设计。 | |
教学 设计 | 1-2 结合学情分析,根据教学需求,从网络中获取各类教学资源,有效筛选并修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依据教学设计制作课件。 1-3 对各类数字教学资源能在本地和网络平台上分门别类保存管理,做到分类清晰,随时调用。 | 2-2 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微课设计与制作,教学中通过直观演示,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教学效率。 2-3 合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主题探究型学习活动。 | 3-1 采取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 3-2 使用 AR、VR、MR、AI、仿真实验室等技术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3-3 开展网上或移动教学。 |
学法 指导 | 1-4 有效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方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5 使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和硬件设备(电子白板、实物展台、手机投屏等)进行课堂教学。 1-6 利用在线评价工具设计试题,及时掌握教学效果。 1-7 利用微课、学习类 APP 等各类教学资源实施教学。 1-8 能够在教学中对使用到的数字资源来源在教案、课件等中明确标注出处,引导学生合理合法使用数字资源,尊重知识产权,提升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道德素养。 | 2-4根据教学需要搭建网络或移动交流环境,通过学生互动交流发现和解决问题。 2-5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6 搭建班级网络成长空间,引导学生上传学习成果,及时展示交流。 2-7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图文、音视频等)的家校沟通。 2-8 熟练运用教学中的各类信息化设备,能及时处理学生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 3-4 创设真实且开放的学习情境或任务,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提供条件,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有效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及时、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收获,交流和展示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6 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和分析数据,并将学习数据及时反馈给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实施个性化指导 |
学业 评价 | 1-9 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根据学科特点分层编制学业评价考核指标,开展针对学生学业认定的综合评价。 1-10 利用各类测试平台编制学业测评试题,进行学业测试,高效搜集整理测评数据。 1-11 根据评价量规对学业测评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解读,做到及时反馈,调整教学思路。 | 2-9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指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活动,在评价中促进学习协作组的共同成长。 2-10 有效构建学生个人成长平台,尝试使用学分银行和终身学习电子档案记录成长足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提升。 | 3-7 使用数据分析模型和软件,对测评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 3-8 指引导学生运用技术手段通过撰写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等形式,开展综合性的学业评价。 |
说明:1.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框架包含29项微能力;2.微能力诊断说明由省能力提升2.0工程执行办公室印发。
表2 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评价指标
序 号 | 维度 | 考核内容 | 分 值 | |
1 | 学校 “ 整校推进 ” 实施成效考 核 | 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 1.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基本情况分析。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表述清晰;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等基本情况分析透彻、把握准确;学校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核心诉求明确、切合实际。 2.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愿景。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总目标及年度目标定位准确、合理,切合学校实际,能够达成、可以检测。 | 10 |
校本应用研修计划 | 1.绩效目标。年度绩效目标与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年度目标具有较高的吻合度,目标定位清晰、准确、具体、可达成、可检测。 2.研修主题。能够结合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聚焦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研修主题,主题要高度凝练、表述精准。 3.研修内容。研修内容设计能够支撑绩效目标的达成。能够基于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及研修主题,选择适切的微能力点“选学菜单”,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在线学习课程自主选学需求,课程学习任务表述明确;校本实践应用实践任务具体、要求明确。 4.研修计划。校本应用实施路径清晰,研修活动环节、内容设计、活动要求、时间安排、实施主体等表述清晰、明确。 5.保障机制。整校推进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等具体措施到位,保障有力。 | 10 | ||
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 1.考核流程。考核评价流程清晰、具体、明确,考核评价要包含教研组互评和学校审核两个环节。 2.考核内容。校本应用考核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两个维度。过程性评价重在通过关注学校教师在线课程学习完成情况、教师校本研修参与度;结果性评价重在关注校本应用生成性成果数量、教师与本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效果。考核评价内容设计合理、考核指标具体、可操作性强。 | 5 | ||
校本研修过程性数据 | 1.教研组研修计划。学校各个教研组能够科学合理制订本组研修计划。基于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和校本研修计划的要求,精准分析和把握本组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准确定位研修目标,结合本组实际,选择适切的微能力点,满足本组教师选学需求,在线课程学习与校本研修任务明确、具体;研修环节设计、活动内容、时间安排和考核要求等表述清晰、准确。 2.校本研修过程资料。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在“整校推进”中组织有力,指导到位;学校领导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组织专题研讨、听评课、考核评价等校本研修活动,会议简报、教研记录、听评课记录、教研组互评及学校校本应用考核等过程性资料丰富详实、整理规范;学校教师在线课程学习成绩合格率达100%,优秀率不低于30%; | 30 | ||
“整校推进” 实施成效 | 1.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实施成效。学校提交的“整校推进”工作绩效自评报告和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优秀成果等自我举证材料,能够证明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年度目标的科学性和达成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目标选择的合理性和发展性以及校本研修助推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及应用转化。通过学校案例举证展示,能够证明学校优秀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促进全员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水平的提升。 | 15 | ||
2 |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考 核 | 能力提升年度计划 | 1.教师个人研修计划。根据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年度规划及教研组计划,全员教师制订了个人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年度计划。依据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需要,选择适切的微能力点,合理选择在线学习课程;校本应用立足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立足课堂持续创新,实践任务明确、具体,适切性和发展性强。 | 5 |
教师参与校本研修实践情况 | 1.课程学习。教师能根据个人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年度计划,完成不少于20学时网络课程学习任务,引领与支持校本应用实践,学习成绩达合格以上。 2.校本研修。积极参与基于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诊断的研课磨课、反思改进和成果分享,教师的听评课记录、研课记录、学习反思等资料完备,内容详实。 | 15 | ||
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成果 | 1.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成果数量。学校每位教师要至少提交1 个基于问题解决的、与本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成果,包括教育教学设计、成果视频和实践反思。 2.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成果质量。依据《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框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29项微能力,对教师提交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成果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的诊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 10 |
1-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维度 | R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R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学情问卷,组织学生作答,有效分析学生已有基础、学习需求和学习难点。 | ||
指标说明 | 能够结合教学需要,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有效设计问卷,并开展调研,汇总数据,分析学生已有知识,薄弱之处,兴趣点所在,从而精准指导教学设计。 | ||
技术参考 | 问卷设计及实施 (说明:问卷设计原则、方法、技术平台、数据收集分析技术) | ||
考核要点 | 1.学情分析方案:目的、内容、方法、工具等;2.学情分析报告解读视频,建议5分钟内。 (说明:提交一份学情分析方案和视频解读内容,描述做法和学情分析结果)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方案设计 | □ 要素完整,表述清晰 □ 能有效支持学情分析目的达成 □ 工具设计/选用合理,操作便捷 □ 技术支持方式富有创新性,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 □ 要素完整,表述清晰 □ 能有效支持学情分析目的达成 □ 工具设计/选用合理,操作便捷
| |
视频解读 | □ 讲解内容完整、逻辑清晰 □ 对工具应用过程有完整描述 □ 应用图表呈现了分析结果,可读性强 □ 对结果分析客观、合理、有逻辑,有助于确定教学目标和突破教学重难点 □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无冗余信息 | □ 讲解内容完整、逻辑清晰 □ 对工具应用过程有完整描述 □ 对结果分析客观、合理
□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无冗余信息 |
1-2 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处理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R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R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结合学情分析,根据教学需求,从网络中获取各类教学资源,有效筛选并修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依据教学设计制作课件。 | ||
指标说明 | 结合学情分析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指向课标和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根据教学设计下载所需各类资源,制作修改课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高效教学。 | ||
技术参考 | 1.优质资源下载(资源平台);2.字处理软件;3.课件制作。 (说明:1.从网络检索转向国家、省、地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应用;2.表格或条目式教学设计等规范文本的设计;3.课件修改及高效制作) | ||
考核要点 | 1.教学设计;2.教学课件;3.获取资源、制作课件操作视频。 (说明:1.提交一份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和配套课件;2.提交一份下载本课所需资源和制作课件重点环节介绍的视频,10分钟内)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教学设计 | □ 要素完整,表述清晰 □ 能有效支持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目的达成 □ 工具设计/选用合理,操作便捷 □ 技术支持方式富有创新性,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 □ 要素完整,表述清晰 □ 能有效支持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目的达成 □ 工具设计/选用合理,操作便捷
| |
课件制作 | □ 内容科学准确,重点突出 □ 演示文稿逻辑清晰 □ 采用图像、图表等可视化的表达方式提升内容表现力,有效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 注重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互动 □ 美观大方、配色合理、排版简洁 □ 具有创新性 | □ 内容科学准确,重点突出 □ 演示文稿逻辑较清晰 □ 媒体表现形式有助于内容表达,符合学生认真特点
□ 较为美观、配色合理 | |
视频解读 | □ 讲解内容完整、逻辑清晰 □ 对工具应用过程有完整描述 □ 资源获取方法恰当、步骤清晰、渠道合理 □ 对演示文稿应用过程进行清晰设计,考虑了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以及师生互动的需要 □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无冗余信息 | □ 讲解内容完整、逻辑清晰 □ 对工具应用过程有完整描述 □ 工具选取合理、方法得当
□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无冗余信息 |
1-3 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管理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R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R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对自己设计、制作、下载的各类数字教学资源能在本地和网络平台上分门别类保存管理,做到分类清晰,随时调用。 | ||
指标说明 | 根据自己需要,按照已定分类标准,如:时间、类别等,分门别类的规整自己的各类教学资源,能方便快捷地查找使用,并通过网络或移动设备进行数据备份,以防丢失。 | ||
技术参考 | 资源管理(磁盘、网络、手机等) (说明:1.利用文件夹管理资源;2.使用网盘、邮箱、移动存储设备备份资源) | ||
考核要点 | 1.资源文件夹三级截图;2.资源管理方法视频介绍。 (说明:1.提交本人教学资源文件夹至少三级目录截图;2.提交一份视频介绍自己有效管理存储各类资源的方法,10分钟内)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视频解读 | □ 工具操作娴熟 □ 结合教学需求详细描述资源管理工具使用过程 □ 分享了资源命名、分类存储和资源检索等使用方法和经验,具有较高的借鉴和价值 □ 对比分析了本地资源管理与网络资源管理的区别 □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无冗余信息 | □ 工具操作娴熟 □ 简要说明了资源管理工具的使用过程和使用方法
□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1-4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R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R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有效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方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指标说明 | 利用技术和适切性教学资源的使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形成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的良性循环。 | ||
技术参考 | 使用音视频、游戏、图表等 (说明:能够根据课程需要使用数字资源和技术手段进行导入) | ||
考核要点 | 1.导入设计方案;2.导入片段实录。 (说明:1.提交一份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方案;2.提交一段导入视频片段,5分钟内)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方案设计 | □ 给学生以正面积极的引导 □ 导入目的明确清晰,阐释充分,契合教学主题和学习需要 □ 导入环节设计科学合理,媒体资源应用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能够很好引入教学内容,有效支持导入目标达成 □ 媒体资源/工具的应用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 □ 给学生以正面积极的引导 □ 导入目的明确清晰,契合教学主题和学习需要 □ 导入环节设计科学合理,恰当应用媒体资源,能够很好引入教学内容
□ 媒体资源/工具选用合理、应用方式可操作性强 | |
课堂实录 | □ 导入片段清晰完整,与课堂导入设计充分对应 □ 针对教学主题选用的媒体资源/工具恰当,具有创新性 □ 学生学习注意力与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奠定了良好的课堂学习基调 □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导入的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学习价值 □ 教师技术操作娴熟,媒体应用准备充分 □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无冗余信息 | □ 导入片段清晰完整,与课堂导入设计一致 □ 针对教学主题选用的媒体资源/工具恰当 □ 学生学习注意力与兴趣得到一定激发 □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导入的效果良好 □ 教师技术操作熟练。
□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1-5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R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R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使用各类教育资源平台和硬件设备(电子白板、实物展台、手机投屏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 ||
指标说明 | 1.有效使用优质教育资源软件平台开展课堂教学 2.合理利用硬件、网络等设备,搜集展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案例,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 ||
技术参考 | 教学平台、硬件设备的使用 (说明:1.熟悉常用优质资源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2.会使用各类教学硬件辅助教学实施) | ||
考核要点 | 1.设计;2.实录;3.反思。 (说明:1.提交一份使用平台或硬件设备开展教学的片段设计;2.提交一个授课实录片段,10分钟内;3.提交一份反思,思考使用平台对教学的影响)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教学 设计 | o 教学设计要素完备,表述清晰,设计科学合理,活动序列具有高度的连贯性; o 结合主题、内容以及学生特点清晰地阐明了技术工具选用的目的; o 技术工具的使用体现了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o 为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 o 对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学生有差异化的考虑; o 技术工具的选用具有创新性,值得学习与借鉴。 | o 教学设计要素完备,表述清晰,设计合理,活动序列较为连贯; o 结合主题、内容以及学生特点阐明了技术工具选用的目的; o 技术工具的选用体现了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 |
课堂实录 | o 用形象化和直观化的方式表达教学内容或建立知识关联,有效支持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o 技术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o 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o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娴熟,工具使用的方法具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 o 教师讲授准确生动、深入浅出; o 技术有助于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o 技术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o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较为熟练,应用过程比较流畅。 | |
教学反思 | 该讲授活动实施效果如何?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否不可替代?是否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请就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思。 |
1-6 技术支持的测评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R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R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结合利用在线评价工具设计试题,及时掌握教学效果。 | ||
指标说明 | 1.使用在线评测工具针对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相应的检测试题 2.使用课件设计检测试题,可以通过举手表决,或是小组互评的形式来检测学习效果) | ||
技术参考 | 对各环节实时检测 (说明:1.平台使用;2.试题编制技巧、形式) | ||
考核要点 | 1.设计;2.实录;3.反思。 (说明:1.提交一份使用教学环节有效检测的设计片段;2.提交一个授课实录片段,10分钟内;3.提交一份反思,思考技术使用效果)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教学设计 | o 教学设计要素完备,表述清晰,设计科学合理; o 技术的支持作用与总结提升目标高度一致,意图明晰、可行; o 技术应用有助于帮助学生整体理解知识,并建立知识间的关联; o 为学生体验和掌握总结提升方法创设了学习机会; o 技术工具的选用具有创新性,值得学习与借鉴。 | o 教学设计要素完备,表述清晰,设计合理; o 技术的支持作用有助于总结提升目标的达成;
o 技术工具的选用合理。 | |
课堂实录 | o 技术应用有助于教师发现学习问题、实施针对性指导; o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整体理解与应用; o 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内容的总结提炼过程中,体验了联系、归纳与对比等总结方法; o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娴熟,工具使用的方法具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 o 技术应用有助于教师发现学习问题; o 技术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性概念; o 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学习内容的总结提炼过程中; o 技术支持的复习巩固活动效果明显; o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熟练。 | |
教学反思 | 该同步测评活动实施效果如何?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否不可替代?是否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请就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思。 |
1-7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1-8 师生信息道德培养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R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R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能够在教学中对使用到的数字资源来源在教案、课件等中明确标注出处,引导学生合理合法使用数字资源,尊重知识产权,提升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道德核心素养,着重对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培养。 | ||
指标说明 | 引导树立知识产权意识,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有关要求,合理合法利用网络资源。 | ||
技术参考 | 尊重知识产权,合理利用。 (说明:1.引用资源的有效处理;2.网络安全相关技术知识) | ||
考核要点 | 1.专题活动方案;2.简报/信息。 (说明:1.提交一份主题教育活动方案;2.提交一份专题活动简报或电子新闻稿)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活动设计 | o 方案详细、完整,主题明确,线索清晰、环节连贯; o 结合真实案例,深入浅出,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信息道德知识、准确鉴别信息行为、提升信息安全意识; o 活动支持学生深度参与,有助于学生反思,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o 活动设计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应用和迁移; o 活动形式新颖,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 o 方案详细、完整,主题明确;
o 结合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信息道德的内涵;
o 有助于提升学生信息道德意识,规范网络环境中的个人行为。 | |
活动简报 | o 简报图文并茂,描述清晰,呈现形式有创新性; o 全面反映活动开展的过程; o 简报能体现活动的重点或亮点; o 学生参与积极,能体现出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 o 简报图文并茂,描述清晰;
o 基本反映活动开展的过程。 |
1-9 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应用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R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R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根据学科特点分层编制学业评价考核指标,开展针对学生学业认定的综合评价。 | ||
指标说明 | 1.结合课堂教学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任务评价表;2.结合学科特点编制学生学业考评手册。 | ||
技术参考 | 检索、修改、编辑、设计。 (说明:1.有效检索已有优秀评价量规;2.能根据自身特点修改编制;3.了解评价指标编写方法和要求) | ||
考核要点 | 1.学科考核量规;2.视频解读设计思路;3.使用效果反思(视频)。 (说明:1.提交一份编制好的课堂教学或学生综合考评指标;2.一份考评指标要点和使用方法的解读视频;3.以及一份使用后的效果反思视频)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量规 | o 量规要素完整、格式规范美观; o 量规中的指标体现了学习重点和评价要点; o 分级描述具体、准确、区分度高,操作性强; o 能发挥对学生学习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 o 量规要素完整、格式规范; o 量规中的指标体现了学习重点; o 分级描述全面、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 |
实录 | o 量规设计依据和过程科学合理,充分关注教学目标达成与学生学习需要; o 应用计划设计合理、流程清晰; o 量规使用贯穿始终,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目标、调整学习过程和策略、评价和反思学习成果; o 学生有机会参与到量规设计过程中; o 应用计划考虑周全,对应用环境、资源条件、学生能力做了充分考虑,设计了实施策略,并预见了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解说明确到位,无冗余信息。 | o 量规设计依据和过程清晰,关注目标达成与学生学习需要; o 应用计划设计合理;
o 提供学生使用量规参与评价的机会;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
反思 | 请提交教师或两位学生针对该评价量规使用过程与效果的总结与反思,用视频或音频格式提交,每份反思不少于2分钟。 |
1-10 测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R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R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利用各类测试平台编制学业测评试题,进行学业测试,高效搜集整理测评数据。 | ||
指标说明 | 根据授课内容围绕目标高质量设计评价题目,并开展测评实施,对各类平台测评数据有效搜集整理。 | ||
技术参考 | 测评平台、考评记录表…… (说明:1.常用测评平台的使用方法;2.数据收集技巧) | ||
考核要点 | 1.一份学生真实评价数据;2.视频解读。 (说明:1.提交一份真实的课后学生评测数据;2.对此次评测过程进行视频解读)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评价案例 | ¨ 工具设计合理、科学、操作性强; ¨ 数据类型丰富,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支持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持续关注; o 采集工具有原创性,具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 ¨ 工具设计合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与评价目标较为匹配; o 数据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 | |
视频解读 | ¨ 讲解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 准确说明了设计过程或选用依据; ¨ 工具应用计划考虑周全,对应用环境、资源条件做了充分考虑,预见了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 工具的应用借助了信息技术,操作便捷,能够有效提升采集和分析的效率和质量,并兼顾了数据综合分析的需要;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解说明确到位,无冗余信息。 | ¨ 讲解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 准确说明了设计过程或选用依据; ¨ 考虑了工具应用的环境条件要求; ¨ 工具的应用借助了信息技术,操作便捷,能够有效提升采集和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1-11 数据可视化与数据分析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R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R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根据评价量规对学业测评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解读,做到及时反馈,调整教学思路。 | ||
指标说明 | 通过测评对获取到的教学数据进行有效整理分析,梳理出教学得失,从而为后期教学指明努力的方向。 | ||
技术参考 | 撰写报告。 (说明:数据支持下的学业测评报告的撰写方法和要求) | ||
考核要点 | 1.学业评价报告;2.视频分析解读。 (说明:1.提交一课的学业评价报告;2.通过视频对报告进行解读)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评价报告 | o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 o 数据条理清晰,存储规则一致,是真实的教育教学成果; o 应用恰当的图表方式呈现数据分析结果,清晰直观,可读性强; o 所选择的图表形式准确传达关键信息,有助于挖掘隐含教育教学问题。 | o 数据条理清晰,存储规则一致,是真实的教育教学成果;
o 应用恰当的图表方式呈现数据分析结果,清晰直观,可读性强。 | |
数据解读 | o 数据分析目的和内容描述清晰,提出了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 o 数据可视化呈现结果能够解释提出的问题; o 对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考虑了如何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改进教育教学;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解说明确到位,无冗余信息。 | o 数据分析目的和内容描述清晰; o 描述了数据可视化呈现结果生成过程,解释了数据分析结果 o 对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做了简要分析;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2-1 技术支持的学情前测
教学维度 | R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R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运用技术手段开展学情前测,对测试结果进行梳理分析,有效梳理学生知识基础和结构,指导混合式教学设计。 | ||
指标说明 | 结合教学内容有效编制检测学情的试题,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及终端设备开展教学前测。 | ||
技术参考 | 各类测试平台的使用。 (说明:试卷设计原则、方法、技术平台、数据收集分析技术) | ||
考核要点 | 1.工具使用及实施介绍视频;2.学生使用体会视频。 (说明:1.提交一份编制及实施学业前侧的视频介绍;2.至少提交两名学生进行测试的体会视频)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视频介绍 | o 工具介绍详细完整,清晰地说明了工具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o 对测验/练习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流程清晰、安排科学合理; o 充分考虑了实施条件和师生准备等因素; o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工具的应用情境做了深入分析,分享了有效的应用策略; o 工具操作便捷,使用策略具有创新性,值得学习和借鉴; o 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讲解清晰,无冗余信息。 | o 工具介绍详细完整,清晰地说明了工具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o 对测验/练习过程进行了描述,流程清晰、安排合理; o 考虑了实施条件和师生准备等因素; o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工具的应用情境做了分析,并分享了工具应用策略;
o 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
体会 | 两名学生对参与过程进行了回顾,说明他们在该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以音频或视频形式呈现,每个学生的回顾时间不超过2分钟。 |
2-2 微课设计与制作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R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R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R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微课设计与制作,教学中通过直观演示,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教学效率。 | ||
指标说明 | 根据教学内容需求,合理制作有效突破重难点的教学微课,能通过有效手段开展微课教学。 | ||
技术参考 | 录屏软件使用。 (说明:1.微课设计与制作要求;2.录屏的使用;3.视频后期编辑处理技巧) | ||
考核要点 | 1.微课方案;2.微课视频;3.学生体会视频。 (说明:1.提交一份针对某一知识点设计的微课教案;2.一份微课视频;3.至少两名学生使用微课的视频感受)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方案 | o 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符合课程标准,突出了教学重难点; o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逻辑性强,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o 内容呈现形式恰当支持内容表达; o 将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与教学实施做了关联思考; o 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环境、技术条件、学生能力做了充分考虑,预见了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了应对方案,操作性强。 | o 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符合课程标准,突出了教学重难点; o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o 实施思路清晰合理,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 |
视频 | o 讲解准确清晰、语言富有亲和力,深入浅出,启发引导性强; o 内容呈现形式与讲解新颖; o 媒体应用合理,能有效支持内容表达; o 使用文字、标注、变焦等提示性信息促进学生理解重难点; o 注重使用提问、测验等交互方式; o 视频清晰流畅,声画同步。 | o 讲解准确清晰,语言富有亲和力;
o 媒体应用合理,能有效支持内容表达;
o 视频清晰流畅,声画同步。 | |
反思 | 两位学生使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感想和体会,以录音或视频形式提交。 |
2-3 基于技术的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R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R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R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合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主题探究型学习活动。 | ||
指标说明 | 结合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探究活动任务,或网络研讨互动,有效开展合作探究教学。 | ||
技术参考 | 项目学习,协作文档,网络平台主题探究,…… (说明:1.探究任务单设计方法及技巧;2.网络探究主页的编制与开发) | ||
考核要点 | 1.活动设计;2.视频片段。 (说明:1.提交一份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片段设计;2.提交一段开展探究学习的视频片段就,10分钟内)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设计 | o 要素完整,表述清晰; o 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过程性评价的思想,能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o 选用了恰当的技术/资源支持探究型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探究资源或拓展了学习空间; o 考虑学生的差异化学习条件,并设计了解决方案; o 技术/资源的选择和应用方式有创新性,具有学习与借鉴的价值。 | o 要素完整,表述清晰; o 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过程性评价的思想; o 选用了恰当的技术/资源支持探究型活动的开展,操作便捷。 | |
视频 | o 设计科学合理、流程清晰; o 技术在资源整合、小组合作、成果交流以及评价反馈中的作用明显; o 技术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解决方案、实施行动、自我管理等探究能力的发展; o 教师利用了技术工具进行过程跟踪和记录,有利于及时反馈与干预; o 对技术应用环境、资源条件、学生能力做了周全考虑,设计了实施策略,并针对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解说明确到位,无冗余信息。 | o 设计科学合理、流程清晰; o 技术在资源整合、小组合作、成果交流、评价反馈以及学生探究能力发展中有一定作用;
o 对技术应用环境、资源条件、学生能力做了一定考虑;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2-4 技术支持的互动交流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R学法指导 R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R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根据教学需要搭建网络或移动交流环境,通过学生互动交流发现和解决问题。 | ||
指标说明 | 使用网络和终端设备发布学习任务,完成任务后,提交至服务器,组内学生都能开看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进行一下自评互评,提高学习效率,如:视频中所出示的屏幕上出现了所有学生的书写情况,老师和同学均能查看,评价等。 | ||
技术参考 | 终端教学,主题网站,…… (说明:终端设备的熟练使用,网络平台的操作) | ||
考核要点 | 1.活动案例;2.视频片段。 (说明:1.提交一份技术支持下的互动教学案例设计;2.提交一个开展教学的视频片段,10分钟内)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案例 | o 活动案例设计合理、结构清晰,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呈现了完整的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o 问题情境描述清晰准确,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 o 学生掌握了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必要策略; o 选用的技术工具能够在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o 技术工具操作便捷,使用方法具有创新性,值得学习与借鉴。 | o 活动案例设计合理、结构清晰,呈现了完整的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o 问题情境描述清晰合理;
o 教师在过程中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o 技术工具操作便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 |
视频 | o 学生对过程的描述清晰、完整,解决问题的过程逻辑清晰; o 在发现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技术使用充分,主体角色明显,自主解决问题意识较强; o 学生对问题有批判性思考,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和合理结论; o 学生掌握了运用技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 o 学生对过程的描述清晰、完整;
o 技术对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o 学生基本掌握了运用技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
2-5 技术支持的合作学习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R学法指导 R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R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互帮互助、资源共享。 | ||
指标说明 |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既能有效利用终端设备查阅资料,开展探究型学习,也能通过终端设备制作并分享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 | ||
技术参考 | 终端教学…… (说明:1.教学终端的使用;2.成果分享工具的制作和使用) | ||
考核要点 | 1.活动案例;2.视频片段;3.学生反思。 (说明:1.提交一份技术支持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设计;2.提交一个开展教学的视频片段;3.至少提交两名学生的课后感受视频)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案例 | o 计划完整,设计合理、结构清晰; o 有助于学习目标达成; o 技术在小组形成、成员协作、交流讨论、互评展示、资源分享等方面作用明显; o 技术能促进学生深度参与; o 技术有助于集体智慧的沉淀与分享; o 技术的应用有效支持了教师的监控和评价反馈。 | o 计划完整,设计合理、结构清晰; o 有助于学习目标达成; o 技术在小组形成、成员协作、交流讨论、互评展示、资源分享等方面有一定作用; o 技术的应用有效支持了教师的监控和评价反馈。 | |
视频 | o 对小组合作过程的描述清晰、完整; o 对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准确的表述; o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主体角色明显,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较强; o 技术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 o 学生感受到了合作意义与集体智慧价值。 | o 学生对过程的描述清晰、完整; o 学生简要描述了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o 技术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 | |
反思 | 请两位学生分别回顾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并描述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视频形式提交,不少于2分钟。 |
2-6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R学法指导 R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R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搭建班级网络空间,引导学生上传学习成果,及时展示交流。 | ||
指标说明 | 结合本区域特色,在合适的网络平台上建立学习成果分享空间,有效展示班级学生学习成果,并通过跟评等方式开展互评。 | ||
技术参考 | 网络空间的使用。 (说明:网络空间熟练应用) | ||
考核要点 | 1.设计方案;2.视频介绍实施情况。 (说明:1.提交一份能有效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设计方案;2.提交一个介绍利用技术展示学习成果的视频介绍,不超5分钟)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方案 | o 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 o 技术工具选用合理,操作便捷,有助于及时展示交流成果、扩大参与范围,促进学生对学习成果的思考; o 对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周全考虑,并制订了应对方案; o 技术选择和使用方式新颖,具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 o 要素完整,表述清晰; o 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 o 技术工具选用合理,操作便捷,有助于展示交流活动的开展。 | |
视频 | o 讲解内容全面、逻辑清晰,对展示交流的内容、方式及效果做了详细的分析; o 技术应用准确恰当,促进了学生对学习成果的批判性思考和深度互动;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解说明确到位,无冗余信息。 | o 讲解内容全面、逻辑清晰,完整描述了展示交流的内容、方式及效果; o 技术应用准确恰当;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2-7 家校沟通与合作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R学法指导 R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R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图文、音视频等)的家校沟通。 | ||
指标说明 | 注意已有社交软件生态,在不进行大幅度变革的情况下,选择一款或几款工具,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活动情况,充分开展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 ||
技术参考 | 社交类APP应用…… (说明:常用社交类APP的使用方法) | ||
考核要点 | 1.工具介绍;2.活动案例视频。 (说明:1.提交一份自己使用的沟通工具情况介绍;2.提交一段使用情况的视频解读)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工具 | o 清晰地说明了工具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o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工具的应用情境做了全面分析,并分享了有效的应用策略; o 工具的应用具有创新性,值得学习和借鉴; o 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 o 清晰地说明了工具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o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工具的应用情境做了分析,并分享了工具应用策略;
o 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 |
视频 | o 要素完整; o 活动真实,效果良好; o 家长通过技术的应用深度参与了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o 教师从技术应用的视角,分析了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成效,体现了教师对技术支持家校合作与交流的深刻理解; o 技术选择和应用有新意,具有学习和借鉴价值。 | o 要素完整; o 活动真实; o 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家校交流与合作; o 教师从技术应用的视角,分析了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成效。 |
2-8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R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R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熟练运用教学中的各类信息化设备,能及时处理学生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 ||
指标说明 | 能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所用设备出现的问题,保证学生公平使用技术开展学习。 | ||
技术参考 | 设备使用能力。 (说明:设备使用及常见问题解决) | ||
考核要点 | 1.问题预设方案;2.处理方法视频。 (说明:1.提交一份设备问题预设方案;2.提交一份处理教学中设备问题的视频介绍)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方案 | o 要素完整,重点突出,表述清晰; o 预见了可能影响技术使用公平的问题,并对原因做了深入分析; o 解决方案考虑周全,操作性强,兼顾了学生的不同起点和学习条件; o 解决方案具有创意。 | o 要素完整,重点突出,表述清晰; o 预见了可能影响技术使用公平的问题; o 针对主要问题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 |
视频 | o 指出了计划和实施中的优点和不足;
o 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改进举措; o 体现了对信息技术使用公平这一命题的深层次思考;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讲解清晰,无冗余信息。 | o 指出了方案和实施中的优点和不足; o 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原因;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2-9 技术支持的自评互评活动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R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R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指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活动,在评价中促进学习协作组的共同成长。 | ||
指标说明 | 教学评一致性,评价先行,能根据教学活动有效设计评价指标,并使用终端设备开展互评。 | ||
技术参考 | 评价任务设计,终端设备,…… (说明:1.评价体系设计;2.终端设备使用) | ||
考核要点 | 1.评价方案设计;2.评价案例视频;3.教师反思。 (说明:1.提交一份针对某一教学任务的评价方案设计;2.一段技术支持下的评价案例视频;3.以及一份使用后的效果反思)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方案 | o 工具设计合理,契合学习目标;
o 工具使用方法明确,规则清晰,简明易懂,符合学生特点,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o 工具有助于学生观察与思考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推动学生深化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理解; o 工具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经历合理的评价过程,掌握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 o 教师针对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预案,能够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o 评价工具原创性高、操作性强,或应用方式新颖、可迁移可借鉴。 | o 工具设计合理,符合学习目标,并与学习过程相适应; o 工具使用方法明确,规则清晰,符合学生特点;
o 工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理解。 | |
视频 | o 案例真实,效果良好; o 应用自评或互评工具的过程呈现完整;
o 对工具要求理解准确,应用工具方法得当; o 工具的应用有助于评价活动的展开,依据评价工具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音质好,无冗余信息。 | o 案例真实; o 应用自评或互评工具的过程呈现完整; o 对工具的要求理解比较准确;
o 工具的应用有助于评价活动的展开;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
反思 | 请回顾你所开展的自评或互评活动实施过程,是否出现过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状况?技术在实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还存在哪些问题? |
2-10 电子档案袋评价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R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R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有效构建学生个人成长平台,尝试使用学分银行和终身学习电子档案记录成长足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提升。 | ||
指标说明 | 使用网络平台,电子档案袋,学分评价体系等形式,指导学生有效记录并展示自己的过程性学习情况。 | ||
技术参考 | 个人成长档案。 (说明:1.网络日志平台的使用;2.电子档案袋使用) | ||
考核要点 | 1.评价方案设计;2.评价案例视频;3.教师反思。 (说明:1.提交一份评价方案设计;2.一段评价案例视频;3.以及一份使用后的效果反思)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方案 | o 要素完整; o 用图示化的方式清晰展示了评价内容及逻辑关系; o 档案袋评价内容科学完整,反映了评价目标及核心素养评价的要义; o 评价数据呈现形式多样化。 | o 要素完整; o 档案袋评价内容结构清晰;
o 评价内容规划完整,基本反映了评价目标。 | |
视频 | o 要素完整; o 实施思路清晰、流程安排合理、操作性强; o 具体说明了相关人员参与机制,具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o 技术工具选用合理,操作便捷,有助于多方数据的采集、汇总与管理; o 技术工具为学生或家长等相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提供便利;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解说明确到位,无冗余信息。 | o 要素完整; o 实施思路清晰、流程安排合理、操作性强; o 具体说明了相关人员参与机制; o 技术工具选用合理,操作便捷,有助于多方数据的采集、汇总与管理;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
反思 | 请回顾自己开展档案袋评价的过程,并对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包括运用档案袋开展评价的意义、技术在实施档案袋评价中发挥的作用、还存在的问题等。 |
3-1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R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R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采取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聚焦某个主题设计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 | ||
指标说明 | 开展项目式学习和大单元教学,在一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融入多种学科知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如:在讲授《我的家乡》主题教学时,涉及到信息技术、地理、历史、数学、文学等多学科知识。 | ||
技术参考 | 项目式学习。 (说明:项目教学设计要点) | ||
考核要点 | 1.活动方案;2.学习成果;3.教师反思。 (说明:1.提交一份跨学科项目学习活动方案;2.提交一份项目学习成果视频展示;3.教师教学反思视频)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方案 | o 主题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设计思路清晰,操作性强; o 注重不同学科间的关联,指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o 技术工具有助于创设问题发现与解决的真实情境、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经验; o 技术为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等跨学科学习组织形式提供便利; o 工具选用具有创新性,值得学习和借鉴。 | o 主题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设计思路清晰,操作性强; o 注重不同学科间的关联;
o 技术工具有助于创设问题发现与解决的情境、丰富学习资源。 | |
视频 | o 指出了计划和实施中的优点和不足; o 针对不足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改进举措; o 结合活动过程对技术在跨学科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做了深入分析;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讲解清晰,无冗余信息。 | o 总结反思指出了计划和实施中的优点和不足; o 针对不足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改进举措; o 对技术在跨学科活动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
反思 | 结合上述方案和学生成果,总结开展项目学习的过程及效果,并回顾活动实施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的?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视频提交,5分钟内。 |
3-2 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R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R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使用 AR、VR、MR、AI、仿真实验室等技术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主动建构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 ||
指标说明 | 播放动图,演示AR、MR教学示例,基于智慧教学环境中已有技术的支持,运用高科技手段增强学生感官和学习趣味性,全方位实施浸透式教育。 | ||
技术参考 | 全景地图,虚拟实验室,…… (说明:1.资源平台使用;2.技术设备利用) | ||
考核要点 | 1.方案设计;2.视频片段;3.学生感受。 (说明:1.提交一份方案设计;2.提交一份视频教学片断;3.至少提交两名学生的学习感受视频)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方案 | o 基本功能和特点介绍准确清晰; o 有助于课堂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联; o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有条理地梳理了技术环境的适用主题和情境,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o 操作便捷,易于获得/访问; o 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 o 基本功能和特点介绍准确清晰;
o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技术环境的适用主题和情境做了归纳。 | |
视频 | o 主题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思路清晰,操作性强; o 注重课堂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连接,指向学生能力发展; o 方案设计重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持学生深度参与; o 结合主题和学生特点,对技术环境的使用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o 技术环境有助于创设问题发现与解决的真实情境、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体验。 | o 主题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o 结合主题和学生特点,规划了技术环境的使用方法和过程; o 技术环境能够有效支持学生真实体验。 | |
反思 | 请两位学生分别描述工具/软件/平台体验的过程。以视频形式提交,时间不少于2分钟。 |
3-3 线上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R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R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开展网上或移动教学,掌握相关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评价方式。 | ||
指标说明 | 后疫情时代的线上教学开展,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要注重评价方式,比如可以在寒暑假期间有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 ||
技术参考 | 线上教学…… (说明:1.平台使用;2.有效评价) | ||
考核要点 | 1.工具介绍;2.视频片段。 (说明:1.提交本人开展线上教学的工具介绍视频;2.授课视频片段)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工具 | o 清晰地说明了工具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o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工具的应用情境做了全面分析,并分享了有效的应用策略; o 工具的应用具有创新性,值得学习和借鉴; o 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 o 清晰地说明了工具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o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工具的应用情境做了分析,并分享了工具应用策略;
o 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 |
视频 | o 讲解准确清晰、语言富有亲和力,深入浅出,启发引导性强; o 内容呈现形式与讲解新颖; o 媒体应用合理,能有效支持内容表达; o 使用文字、标注、变焦等提示性信息促进学生理解重难点; o 注重使用提问、测验等交互方式; o 视频清晰流畅,声画同步。 | o 讲解准确清晰,语言富有亲和力;
o 媒体应用合理,能有效支持内容表达;
o 视频清晰流畅,声画同步。 |
3-4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R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R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创设真实且开放的学习情境或任务,选择恰当的创新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提供条件,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指标说明 | 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有效运用,有待在具体使用中加以探究。 | ||
技术参考 | AI教师,双师课堂;3D打印,…… (说明:相关技术支持工具的使用) | ||
考核要点 | 1.案例设计;2.学生分享。 (说明:1.提交一份教学案例设计;2.提交一段学生课后感受视频)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方案 | o 全面、清晰地介绍了活动过程; o 技术支持学生深度参与; o 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尝试多种问题解决方法; o 技术为整合资源、关联知识、创新方法策略、分享过程和结果提供了充分支持; o 活动过程中关注对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创新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选用恰当;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音质好,无冗余信息。 | o 完整地介绍了活动过程; o 技术支持学生深度参与; o 技术应用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o 技术为整合资源、关联知识、分享过程和结果提供了支持;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
视频 | o 完整呈现了学生/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o 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度高,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强烈; o 技术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创新问题解决方案,并验证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音质好,无冗余信息。 | o 完整呈现了学生/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o 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度高; o 技术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创新问题解决方案;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3-5 技术支持的创新表达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R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R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有效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及时、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收获,交流和展示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 ||
指标说明 | 在使用及时开展深度学习的同时,也能有效使用技术工具有效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 ||
技术参考 | 成果展示。 (说明:1.学习成果作品制作;2.展示平台熟练使用) | ||
考核要点 | 1.案例设计;2.视频介绍;3.学生体会。 (说明:1.提交一份案例设计;2.提交一段授课视频片段;3.至少提交两名学生的学习体会视频)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方案 | o 主题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活动环节设计思路清晰,操作性强; o 帮助学生参与活动和使用技术做了充分的准备,能够保证活动的流畅衔接; o 技术工具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路径以及成果的表现形式,具有创新性; o 技术工具有助于学生表达个人的主体感受和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o 技术应用拓展了学习成果交流范围和深度。 | o 主题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活动环节设计思路清晰,操作性强; o 帮助学生参与活动和使用技术做了必要准备; o 技术工具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果表达; o 技术工具有助于学生表达个人的主体感受和理解。 | |
视频 | o 完整呈现了学生/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技术开展学习的过程; o 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度高,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动性被充分激发; o 技术有助于丰富学习路径,学习方式新颖独特而有意义; o 学生对学习过程规划以及学习内容的理解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音质好,无冗余信息。 | o 完整呈现了学生/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技术开展学习的过程; o 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度高; o 技术有助于丰富学习方式和学习路径; o 学生对学习过程规划以及学习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思考;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
反思 | 请回顾自己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与表达的实践经历,对实践效果进行反思,并梳理技术在实施中发挥的作用。 |
3-6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指导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R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R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和分析数据,并将学习数据及时反馈给学生,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实施个性化指导。 | ||
指标说明 |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指导。 | ||
技术参考 | 数据分析,精准推送。 (说明:平台使用) | ||
考核要点 | 1.案例设计;2.视频片段;3.学生体会。 (说明:1.提交一份教学案例;2.提交一个授课实录片段;3.至少提交两名学生的学习体会视频)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方案 | 简要描述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活动发生的情景,包括对象、硬件环境、软件设施、活动设计等。对象可为个体也可以针对某个特定学生群体。 | ||
视频 | o 清晰、完整地呈现了从发现问题到实施指导的整个过程; o 围绕问题和假设从多个渠道收集了多种数据,数据来源可靠、合理; o 基于学生个体表现及其他相关数据对学生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和详细分析,考虑到了可能影响的多种因素; o 个别化指导方案是基于数据分析产生的结果,导出过程科学合理,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习价值; o 结合实施成效,客观、全面地分析了活动过程,总结提炼了个别化指导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对改进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 o 清晰、完整地呈现了从发现问题到实施指导的整个过程; o 围绕问题和假设收集的数据可靠、合理; o 基于数据对学生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和详细分析;
o 个别化指导方案是基于数据分析产生的结果;
o 结合实施成效,客观、全面地分析了活动过程。 | |
反思 | 请两位学生回顾上述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以音频或视频方式提交,时间不超于2分钟。 |
3-7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R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R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使用数据分析模型和软件,对测评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 | ||
指标说明 | 说明: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测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探寻其本质因素,从而有效指导教学深度变革。 | ||
技术参考 | 量表、数据分析、阅卷系统…… (说明:数据分析模型、数据分析软件的科学使用) | ||
考核要点 | 1.工具介绍;2.评价报告视频解读。 (说明:1.提交一段介绍自己所使用数据分析软件相关指标分析的视频;2.提交一份对报告的深入视频解读)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工具 | o 介绍详细完整,清晰地说明了模型的基本功能; o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模型的适用环境和适用对象做了归纳和提炼; o 总结了模型的应用方法和策略,具有学习和借鉴价值; o 客观评价了模型的优缺点; o 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 o 介绍详细完整,清晰地说明了模型的基本功能; o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模型的适用环境和适用对象做了分析; o 分享了模型的应用方法和策略。 | |
视频 | o 是模型的真实应用案例; o 结合具体情景和对象清晰地呈现了模型应用过程、应用方法; o 结合应用情景对模型应用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过程有助于理解教育教学问题和现象; o 模型在采集数据以及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较为自动化,结果导出与应用便捷。 | o 是模型的真实应用案例; o 较为完整地呈现了模型应用过程、应用方法; o 结合了应用情景对模型应用结果进行了分析。 |
3-8 综合性学业评价设计
教学维度 |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R学业评价 | ||
教学环境 |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R智慧学习环境 | ||
指标要求 | 引导学生运用技术手段通过撰写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等形式,开展综合性的学业评价。 | ||
指标说明 | 不局限对于知识点的评测,而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通过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深度挖掘并展示学习成果,提高综合素养水平。 | ||
技术参考 | 综合性评价。 (说明:设计要求和技巧) | ||
考核要点 | 1.评价方案设计;2.案例视频解读。 (说明:1.提交一份综合性评价方案设计;2.提交一段对报告的视频解读) | ||
评价标准 | 项目 | 优秀 | 合格 |
方案 | ¨ 工具设计合理、科学、操作性强; ¨ 数据类型丰富,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支持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持续关注; o 采集工具有原创性,具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 ¨ 工具设计合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与评价目标较为匹配; o 数据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 | |
视频 | ¨ 讲解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 准确说明了设计过程或选用依据; ¨ 工具应用计划考虑周全,对应用环境、资源条件做了充分考虑,预见了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 工具的应用借助了信息技术,操作便捷,能够有效提升采集和分析的效率和质量,并兼顾了数据综合分析的需要;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解说明确到位,无冗余信息。 | ¨ 讲解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 准确说明了设计过程或选用依据; ¨ 考虑了工具应用的环境条件要求; ¨ 工具的应用借助了信息技术,操作便捷,能够有效提升采集和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o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 |
反思 | 两位学生使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感想和体会,以录音或视频形式提交。 |